网站首页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以导促学,以爱育英-本科生导师制优秀案例(张培尼)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9

张培尼,中共党员,博士,讲师。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承担《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本科生课程及《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曾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学院一等奖。累计指导本科生60余人,所带学生多人获学科竞赛佳绩、优秀毕业设计,部分保送国内重点高校或赴海外深造,本人多次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学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要求,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纽带,构建了“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3+3”多维立体化教育管理体系,通过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的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格局,为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这一改革实践中,张培尼老师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积淀、真挚的教育情怀与创新的教育实践,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坚实引路人,彰显出本科导师制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显著效能。自2013年博士毕业到校以来,张培尼老师始终以“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为信念,累计指导本科生47人,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中成绩显著。她教学能力备受肯定,曾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及学院一等奖;秉承对学生真切的关心与陪伴,多次获评“优秀班主任”、“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等称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她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理念,通过深度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质、能力优势与学术志趣,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有效推动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同时,通过科研能力靶向培养与升学规划精准指导,成功助力多名学生以优异成绩保送国内重点高校或赴海外知名院校深造。张老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与全流程的悉心指导,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跃升的成长阶梯,更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一、精准滴灌:定制专属成长路径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群体在学业适应、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复杂的多元挑战,尤其是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往往会对全新的学习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对未来的人生方向更是充满迷茫,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张培尼老师深知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特长和人生目标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和引导。因此,她秉持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3+3”多维立体化教育管理体系,紧扣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痛点,构建了分层递进、多方协同的个性化指导机制,为每位学生绘制精准的成长路线图

对于大一学生,他们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首要的任务是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生活方式。张老师会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向他们介绍专业、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核心课程的概况、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等,让新生对学校、专业建立信心,同时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目标地度过大学时代。并且张老师充分发挥多维体系的联动优势定期进行高低年级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既增进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又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建立专业认知。还组织与其他老师组的联谊,通过与其他导师团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熟悉本系的老师,近距离感受不同学术风格,感受其他组的指导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明确发展方向。

进入大二专业深化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专业课程,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张老师根据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兴趣差异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研究方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及实践活动,协助学生设计研究框架、制定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与学生一起制定科研计划,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在大三的创新项目过程中,张老师聚焦大创项目全流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组织讨论会,实时跟进实验进展并解决技术瓶颈交流学生的研究成果,同步联动授课教师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项目的衔接,确保学生既能夯实专业基础,又能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同时定期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通过谈心谈话缓解科研压力,耐心指导实验操作,并获得更多的学术反馈。

面对大四升学就业分岔口,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重要抉择,张老师整合多方资源对学生考研及就业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建议,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亲自指导,严格把控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术规范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关键节点获得最适合的发展助力。

通过多维立体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深度协同,张培尼老师让不同性格、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3+3”体系的全方位支持下,既能筑牢专业根基,又锤炼创新性的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在体系化支持下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成长节奏,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跃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全面发展,彰显出多维协同育人模式的显著成效。

二、深度实践赋能:提升专业应用能力

张老师始终坚信,工程能力与实践素养是信息类专业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为此,她为学生量身规划了“课堂筑基-竞赛验学-大创深化”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在课堂上筑牢理论根基,通过竞赛检验知识应用能力,最终在大创项目中实现创新突破,形成了“知识输入-能力输出-创新飞跃”的闭环培养模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张老师坚持“全程护航不包办,自主探索有方向”的指导原则。她定期组织小组会议,从项目申请书撰写、技术路线设计,到实验仿真、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给予细致指导。既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充分放手让其直面技术难题,锤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算法选择、模型优化等关键节点及时介入,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把控研究方向,确保创新实践不偏离科学轨道。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们不仅系统性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更产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圆满完成项目结题,真正实现了从课堂知识到科研创新、从跟随学习到独立探索的扎实跨越,为未来深造或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硕果盈枝实现能力跃迁与价值绽放

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学科竞赛与学术深造方面,张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展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荣誉,主要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1人),校级特级奖学金(2人);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蓝桥杯java省级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第五届移动通信技术大赛2等奖1);大唐杯北京市3等奖(4人);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3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人)等。此外,多名本科生以专业第一等优异成绩,出国或保送至985高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突出的实践能力,更彰显了张老师"以竞赛检验学习成效、以实践反哺能力提升"的培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