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磊,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技术系主任。2016年获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控制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适应控制、外骨骼机器人等。先后在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担任工程师,2016年起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任教,2020年晋升副教授。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煤矿带式输送机故障智能监控系统、钻井机器人驱动研制、持镜手术机器人等。已出版专著《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原理与设计》,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中, 蒋磊老师以高度的教育热忱与育人智慧,成为这一制度的杰出践行者。自学校全面实施该制度以来,他始终紧扣“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促进发展”的核心要求,将育人使命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不仅以专业引领助力学生成长,更以人格魅力涵养学生品格,真正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育人格局。
蒋磊老师从新生入学的专业启蒙阶段便开启深耕,以"能源报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底色,深度解析学科发展方向与就业前景,尤其结合保研政策解读强调学术深造的价值,通过个性化精准指导帮助学生锚定发展方向;在专业思想塑造中,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通过生动案例增强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业内驱力,为后续成长奠定坚实根基。
在日常教学中,蒋磊老师积极响应"学校引导、院系探索、导师落实、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3+3”协同育人体系,建立起多元化沟通机制,采用团队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当面指导与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研讨、个别谈心、电话指导、网络交流等形式,与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形成多方联动的育人合力,随时解答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制定动态调整的阶段性目标与学习计划,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实施全程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策略,确保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各个阶段都能平稳健康成长。为进一步深化落实协同育人,蒋磊老师还构建了导师、硕士生、本科生梯队化“传帮带”机制,形成多维立体化教育与管理模式,既推动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入课题组,又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他充分发挥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职责,鼓励研究生担任导师助理,协助对本科生进行深入指导,营造互帮互带、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在创新创业训练方面,蒋磊老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利用课余时间悉心指导,依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训练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他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结合专业”为基本原则,通过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途径,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中锤炼真本领,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跃升。
与此同时,蒋磊老师始终将“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贯穿育人全程,他基于学生的学术潜力、职业规划与院校特色,从专业匹配度、导师研究方向、培养资源等维度提供精准的院校分析与申请指导。在毕业设计阶段,他全程跟踪课题进展,从文献调研到实验设计、从数据验证到报告撰写,通过定期研讨与即时反馈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业任务。蒋磊老师还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独特优势,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分层次设计目标要求,既为团队提供共性指导,又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辟个性化培养途径,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以深厚的师德修养与渊博的学识风范,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
一、育人有方,全程导师制工作实践
1.专业学习协同指导
在专业学习指导方面,蒋磊老师与授课教师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兴趣特长后,第一时间向蒋老师反馈学情信息,蒋老师则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状况,制定精准化、差异化的专业指导方案。针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他统筹协调授课教师提供定制化学习资源与专项辅导支持,夯实专业基础;对于学有余力、具备学术潜质的学生,他引导其参与前沿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项目,拓展学术视野。这种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有机衔接、教师团队协同发力的指导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能与学科素养,形成了"教学互促、师生共进"的良性育人循环。
2.合力支持学生管理
在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方面,蒋磊老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形成了优势互补、功能衔接的育人合力。辅导员聚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班主任着力班级建设和集体活动组织,而蒋老师则专注于学业指导和个性化发展。三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学生信息,协调工作安排。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心理问题或生活困扰时,三方及时沟通,形成合力解决方案。辅导员与班主任通过日常接触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特征,为蒋老师的学业指导提供关键背景参考;蒋老师在专业指导过程中洞察的学生学术志趣与发展需求,亦帮助辅导员与班主任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这种角色互补、信息互通的管理格局,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3.梯队化创新人才培养
在创新实践培养方面,蒋磊老师充分发挥"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育人资源优势。他指导的研究生群体不仅切实履行助研、助教、助管职责,更以导师助理身份深度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在实验技能系统培训、学术论文规范写作、科研方法进阶指导等关键环节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高年级本科生则聚焦低年级学生发展需求,在学习经验传承分享、学科竞赛备赛指导、校园生活适应性帮扶等方面提供贴近式支持。既优化了导师指导资源配置、有效缓解了导师工作压力,更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深化协同,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蒋磊老师通过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师生沟通交流机制,积极践行"3+3"协同育人体系,与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各方形成了信息互通、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工作模式。在专业分流、课程选择、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学生成长关键节点,各方力量紧密配合,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全方位指导与支持——授课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学术支撑,辅导员与班主任聚焦思想引领与日常管理,导师立足专业视角实施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生与高年级学生通过朋辈互动传递经验温暖,共同营造了"人人都是育人者,处处都是育人场"的全员育人生动格局。
这种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既有效规避了育人工作中的重复投入与资源内耗,更通过精准分工与优势互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育人效能的整体提升。在蒋磊老师的统筹协调下,各方主体立足角色定位、发挥专业特长,从不同维度以多样化方式协同作用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形成了目标同向、路径互补、效果叠加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赋能成长,协同助力青春远航
在蒋磊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软件著作权申请2项,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部级奖项15余项,指导学生保研成功率达20%,就业质量显著提升。这些成绩充分彰显了全程导师制在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方面的显著成效。蒋磊老师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更注重思想引领。他不仅密切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轨迹,更将思想引领作为核心抓手,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成才目标,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专业认知与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个性化关怀,通过针对性的沟通,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促进其知识能力与人格修养的协同发展。蒋磊老师全程陪伴、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仅培养出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本科生与研究生,更以深厚的专业底蕴、强烈的责任担当与真挚的教育情怀,生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导师的职业风范与育人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