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走进“科技矿场”北京铁甲钢拳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实践,亲身体验动作捕捉技术在外骨骼开发中的应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动作捕捉设备的工作原理,还实际参与了动作数据的采集过程。亲身体验动作捕捉的过程,让学生们对外骨骼机器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学生们身着防护装备,在工程师指导下操作精密仪器采集动作数据时,他们不仅见证了前沿技术的实际落地,更让思维跳出了课本局限,直观感受到外骨骼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带队老师蒋老师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外骨骼开发行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应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控制理论的通用性使我能够从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快速转向发动机电控系统研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业生王子回忆起在校期间参与科技广场实践平台的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她已成长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电控系统研发工程师,这一跨越领域的职业发展轨迹,正是科技广场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成效的生动写照。
在研究生阶段,王子同学依托科技广场实践平台,深度参与外骨骼机器人项目攻关,系统掌握了多体动力学建模、阻抗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核心控制算法,并能熟练运用Simulink仿真平台构建复杂控制系统模型。在样机调试的过程中,面对传感器噪声、执行器非线性等复杂工程问题,她运用专业知识系统性剖析问题根源,精准定位关键影响因素,最终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培养出了优秀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王子的专业成长路径,充分彰显了科技广场实践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该平台通过校企协同机制,有效打破了传统校内实践教学的封闭性与局限性,使学生得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直面真实工程场景中的复杂挑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出敏锐的创新思维与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
我院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共建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双向赋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锤炼了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企业也获得了优质人才储备与前沿技术支持,形成双向互利的合作格局。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外骨骼开发行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前沿技术的理解与行业实践的认知。以王子同学的成长轨迹为例,她依托科技广场实践平台掌握外骨骼机器人控制核心算法后,成功实现向发动机电控系统研发的跨领域转型。这一跨越既体现了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强迁移性,更为高校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典型范例,为广大学子的多元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优秀实践参照。

